【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在辽宁】“黄家沟样板”:打造生态环保旅游新模式

日期: 2018-11-12 浏览量:455 文字大小:

    今年春夏季,位于四合镇黄家沟村的松涛湖来了一群特殊客人,400多只海鸥在这里安了家!

    这消息在朋友圈传开后,许多人都来一睹海鸥容颜。这里的村民说:“过去我们黄家沟又穷又脏,要说兔子都不想拉屎,可能夸张点儿,但确实是有名的后进村。如今却是今昔两重天啊。您瞧瞧,这美丽的海鸥都上咱这儿过日子来了!”

    有人在亲眼见过这群新客人后,在圈里诗兴大发:“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不过在最后还是提醒朋友们:“请观赏者尽量不打扰客人的宁静,让它们尽情在这里栖息!”

    我们知道,海鸥一般生活在海边、浅滩,有水系,自然生态好的地方。黄家沟村距离最近的海岸线,尚有140多公里。能引来海鸥栖居,可以想见黄家沟生态环境有了怎样的变化?!

    虽已是立冬时节,但走进黄家沟村,尽可以看到冬季别样的美景,干净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村居、色彩缤纷的建筑群,呈现出一派现代清新的小村风光。同样你也可以想象到春夏时节风景如画的松涛湖,倒映出远处的青山,又是怎样一番美丽如画的田园景象。

    这个仅有387户居民的小村庄在阜新市创造了许多第一,服务业产值、在企业务工人员数量、道路总里程、绿化覆盖率……一个基础设施完善、农民新居兴起、人民生活富裕的绿色新农村悄然崛起在我们眼前。

    现在的繁荣景象,让人很难与过去的黄家沟村联系在一起。过去的黄家沟贫穷落后,是四合镇乃至细河区有名的“后进村”,许多指标在四合镇排到最后。据了解,该村人均土地面积只有2亩多,农民以种植玉米、高粱为生,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后来村中发展铸造、液压等工业,工厂多了,村民富裕起来了,但最令人心痛的是村里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而随着科技快速发展,黄家沟村工业产业几年前又陷入淘汰落后产能的新困境。

    不能过这样的日子了!为了子孙后代,为了不落骂名,黄家沟人开始琢磨转型。

    思路一转天地宽,他们决定依托村里依山傍水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工业遗产,向环保旅游业转型,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承建”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力塑造“最美乡村”品牌。

    于是,企业办公楼被改造成了宾馆,铸造车间高大的厂房转身变成游客服务中心,原来的炼铁高炉旁建起了国际标准滑雪道,以辽西规模最大的水上乐园和滑雪场为核心的黄家沟生态旅游度假区就这样建起来了。同时,又整治松涛湖生态环境,打造人工湖景观水系和观光林带。

    那么,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她们最终的答案是:黄家沟人有能力,撬动起社会力量投入资金,数字高达5.8亿元!

    接下来,如何才能留住游客,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呢?聪明的黄家沟人又利用村里优美的自然资源,建成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智能温室大棚、传统手工业加工坊、采摘园、黄家农场、五彩花田及户外运动体验基地等项目。不到三年时间,黄家沟旅游产业从无到有,初步形成了工业主题与生态环保旅游相结合的“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摘、冬滑雪”全季环保旅游发展格局,创造了乡村全域旅游的“黄家沟样板”。

    如今,这里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小村彻底形成了生态小气候。对比今昔,小桥流水,柳条低垂,百花争艳,移步换景,黄家沟俨然是一幅乡村水墨画。

    当年贫穷落后的“丑小鸭”,再不是脏乱差的土山沟,她完成了一个时代的华丽转身、凤凰涅槃,近两年先后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PPP示范项目、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项目、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成为全国乡村群体中傲视群芳的“白天鹅”,在青山绿水中正引颈高歌。

打印
分享
返回列表